您所在的位置: 金農網首頁 > > > 正文
信息類型:
信息標題:楠木種子一般什么價格我知道
發布時間:2017/05/12 11:38:15
信息編碼:3815770375.shtml
金農網農業百科:
營養特點 大蒜是需肥較多而且較耐肥的蔬菜之一,通常每生產1000公斤大蒜需氮4。5?5公斤,磷1。1?1。3公斤,鉀4。1?4。7公斤,其比例為3:1:3。大蒜對養分的吸收隨植株生長量的增長而增長。但是大蒜的根毛少且細弱,吸肥能力較差,對肥水反應比較敏感。從播種到初生葉伸出地面為大蒜的發芽期,這一時期生長量小,生長期短,耗費的養分也少,所需的各種養分由種蒜供給。此期根系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從初生葉展開到鱗芽及花芽開端分化為幼苗期,隨著幼苗的生長,種瓣中貯藏的養分逐步耗盡,蒜母開端干縮,俗稱“退母”。此期大蒜的生長完全靠泥土營養供給,吸肥量顯然增長,如果泥土養分不足,植株易涌現營養青黃不接而浮現葉片干尖。此時應施用速效肥料以保證幼苗的生長和培養壯苗。幼苗期停滯后,進入了鱗芽、花芽分化期。這一時期是大蒜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根系生長加強,加速了對泥土養分的吸收利用。從花芽分化停滯到蒜薹采收是大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時期,蒜薹迅速伸長的同時,鱗莖也逐步形成和膨大,生長量大,需肥需水量也最多,此時根系生長和吸肥能力達到頂峰,是大蒜肥水管理的關鍵時期。蒜薹收獲后,是鱗莖膨大盛期,此時根系開端蒼老,吸肥量不大,鱗莖膨大所需要的養分,大多數來自于自身營養的再分配。 大蒜除了吸收氮、磷、鉀以外,對鈣、鎂、硫的需求也相對較大,尤其是硫,硫對提高大蒜品格有重要作用,恰當運用硫肥可使蒜頭和蒜薹增大增重,并可減少畸形蒜薹和裂球。 施肥技巧 依據大蒜需肥、吸肥特點,在大蒜施肥上,應堅持以有機肥料為主,化肥為輔;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粗肥細施,化肥巧施的施肥原則,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大蒜在生長發育進程中對營養元素的需要。 基肥。因為大蒜根系淺,根毛少,吸肥能力差,因此,對基肥的品質懇求較高,通常以腐熟的有機肥為好,每畝施用5000?6000公斤,復合肥50?100公斤。通常在基肥中配施一些鈣、鎂、硫肥。 追肥。大蒜屬耐肥作物,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通常進行4次追肥,分別為: 催苗肥:通常于出苗后15天左右進行,每畝能夠施高氮復合肥5?8公斤,肥力較高、底肥較足的田塊,能夠不施催苗肥。 返青肥:通常在春季氣溫回升,大蒜的心葉和根系開端生長時施用,即在春分左右施用,畝用量以高氮復合肥8?10公斤為宜。 抽薹肥。通常應在鱗芽和花芽分化完成、蒜薹露纓時進行。此時進入生長茂盛期,是氮肥最大效率期,所以催薹肥是一次關鍵性的追肥,每畝重施復合肥25?30公斤。 催頭肥。通常于抽薹肥施后25?30天進行,以氮肥為主、配合施磷鉀肥,以每畝施用高氮復合肥15?20公斤為宜,以滿足蒜薹采收和蒜頭膨大時對養分的需要。 追肥方法 通常采取條施、隨水施或埋施。追施有機肥時,常順行開溝,進行條施;化肥通常采取開溝撒施,施后覆土。苗期追肥后,應留意中耕除草,維持泥土蓬松和墑情,減少養分的喪失,加快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利用。
以上信息由范道青自行發布!聯系我時,請說是在“金農網”看到的,謝謝!
聯系人:張小姐(百度力薦誠信商家)(女)
聯系電話:0527-83533616
手機號碼:15151132222
在線QQ咨詢:
聯系地址:江蘇宿遷龍廟鎮向陽路24號
郵政編碼:223642
電子郵箱:594459879@qq.com
信息標題:楠木種子一般什么價格我知道
一、生物學特性竹稈叢生直立,高10-15米,胸徑6?8厘米,節間長30-50厘米,稈圓筒形,綠色,平滑無毛,稈壁厚,竹材纖維長分布均勻且松散,紙漿得率高。筍黃白色,被有黃棕色絨毛。5-11月陸續出土,筍大 3-4公斤/根,味甜、鮮、脆;籜鞘厚紙質,褐色;籜葉綠色,直立、長三角形,基部與籜鞘頂端近等寬。枝下高2?6米,每節簇生多數分枝,生枝顯著,小枝具葉5~9枚,葉片披針形,長15厘米,寬2.5厘米左右,可作斗笠用。
二、生態學特性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干燥,適生于海拔300-600米,年均溫15-18℃,1月均溫3-4℃,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地區。喜肥沃深厚、疏松、有機礦物質營養含量較高,物理性質良好,呈酸性至中性反應,PH值為5?7的土壤。尤其在溪河沿岸的沖積土上生長最好。在丘陵低山或緩坡地,只要土層深厚疏松肥沃,也可栽植;干燥瘠薄、石礫太多或過于粘重的土壤不宜選作造林地。
三、栽培技術要點
1、林地選擇 竹林地宜選擇上層深厚、肥沃、疏松水份充足的平原、丘陵的山腳或緩坡地及溪河兩岸,土質以沙壤土為佳。
2.整地 整地可視林地條件,分別選用不同的整地方法
2.1 全墾整地 在地勢平坦和坡度不大的地方(不超過5°)要進行全墾整地,深度在20~25厘米左右,將表土翻理在下面,底土朝上,以利風化。在條件允許的地方,可采用機耕整地,一般只要一犁兩耙即可。
2.2 撩壕整地 在坡度較大的丘陵地帶,為防止水土流失,可采用撩壕整地的方法進行。其方法是沿等高線進行水平開壕,撩壕規格面寬50厘米,高40厘米,底寬40厘米,將挖出來的表土堆在撩壕的上方,底土堆在撩壕的下方,種植時從撩壕的上方回土進壕。
3、整地時間 為了利于土壤充分風化,殺死土壤中的病蟲害,提高土壤肥力,同時也利于趕上種植時間,整地工作應在種植前一個月完成,時間為上一年的11月至當年的元月份之間。
4、造林季節 造林時間一般選擇在二月中旬至三月底前完成,種植時機最好是選擇雨天或雨后進行。
5、種植與造林密度雜交竹種植必須遵循淺埋,踩實的原則,其方法是,開穴,施基肥,每株放土雜肥30公斤或桐麩,磷肥0.3公斤,將基肥與穴內的土充分拌勻,將母竹苗斜放在種植穴內,注意在竹篼下的部位要稍挖深,挖大一些,以放得下竹篼為準,竹篼的彎柄朝下,芽眼向兩側。竹篼距地面距離約10厘米,竹尾最后一個竹節露出土面,梢部的馬耳形切口向上。整根竹苗除竹尾的最后一個節可露出土面外,其余部分全部用上覆蓋,蓋上后要充分踩緊,然后再蓋一層松土,最后在竹篼部分澆定根水。(圖略)雜交竹造林密度,株行距采用 4×4米,即每畝 42株。
6、種植當年的撫育管理
6.1 間種作物,為充分利用土地,促進竹苗生長,增加收益,當年種植的林地,應在林地中間種一些低矮,快熟的作物,如:黃豆、花生、紅瓜子等。但問種的作物不宜太靠近竹笛,作物與竹苗之間應保持50厘米距離,以免影響竹苗的生長以及便于竹苗的護理。在管理作物的同時,應及時給竹苗松土、除草、施肥。
6.2 松土除草,為使土壤疏松,有利保濕,在竹苗種植后一個月,應及時松土、除草,特別是沒有間種作物的林地,應全墾松土一次,清除雜草。在松土除草時應注意竹苗邊的20- 30厘米不要動土,以免松動、損傷竹苗,影響竹苗生長。如發現竹稈露出土面的應及時培土覆蓋。
6.3 追肥,俗話說“肥足苗壯”,在5-6月間視竹苗的出土情況,及時進行第一次追肥,追肥方法是在竹笛20厘米左右,兩側開溝,溝的深度約10厘米,每株施復合肥0.5公斤,施肥后覆土。有條件的可以用千分之二的尿素溶液澆在竹苗的根部(1000斤水放2斤尿素,充分攪拌均勻),每7~10天一次,連施3~4 次。促進幼苗生長。在7~8月第二次出筍期進行第二次追肥,9~10月份進行第三次追肥,追肥方法與用量與第一次相同。
6.4 竹林管護,造林后,應加強對林地的管理,嚴禁人畜進入林地,特別是竹筍出土季節,更應有專人看管,防止人為地破壞、偷盜、踐踏竹苗,當有病蟲害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措施,用藥防治。
7.冬季松土、施肥 為保證第二年的出筍率,每年冬季都必須對竹林松土、施肥一次,特別是對采伐后的竹林,更應加強施肥管理,松土時要清除老伐根,施肥以土肥為主,每叢施土雜肥100~150公斤,鉀肥1公斤。
8.合理采伐 竹林成林后,每年都可以適當的采伐,合理采伐是保證竹林壽命,永續利用,增產豐收的關鍵,在采伐時應掌握砍老留幼,砍弱留強,砍密留稀,砍外留內的原則,嚴禁砍伐1年生的幼竹,砍伐時間直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份之間進行。
四、適生地區 雜交竹在我市海拔800米以下的溫暖、濕潤地區均適宜栽種,但要求土壤肥沃,疏松,PH值5?7,尤其適于在漠河沖積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