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網農業百科:
三.病害防治 在自然環境里,烏鱧的生命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都很強。在烏鱧混養或低密度單養時,很少發生疾。浑S著烏鱧集約化養殖的推廣和發展,群眾缺乏科學飼養管理的經驗;防病治病措施不力,導致烏鱧病害日趨增多,不斷涌現出各種新的疾病。危害生產的程度逐步加劇,及時做好烏鱧疾病的防治,成為發展烏鱧養殖。保證豐收的重要環節。 (一)疾病發生原因與預防措施 1.疾病發生原因 (1)放養密度過高,魚體強弱不一 高密度放養后,飼料供應不足,管理工作跟不上,造成魚種個體分化,大小不一,體質強弱不一。經常發生互相殘食、撕咬,魚體損傷產重,體質弱的個體增多,容易感染病原,導致發病。 (2)飼料變質,投飼不均 鮮動物飼料腐敗變質、人工配合飼料霉變后繼續給烏鱧吃;人工配合飼料配比不合理,營養不全面,缺少某些魚體必需的維生素或微量元素;投飼沒有做到“四定”,饑飽不均等等。造成烏鱧營養不良、腸道感染、抗病能力下降,發病率上升。 (3)養殖管理不當,池水惡化 沒有及時分養,除了增加互相殘食之外;還增高了相對密度,大量投飼動物飼料,排泄物過量積累,換水不及時。高溫季節分解加快,水質容易惡化;水質過肥;在高溫季節,藍藻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水華,藻類遺體大量沉積于池底腐敗,產生有害物質,危害魚體。有害物質促進病原菌毒性增加,感染率提高,導致魚體發。伙h浮植物生長過盛,覆蓋較大水面,根系的呼吸,導致水體中缺氧而泛池;病魚、死魚水及時撈除,撈后亂丟,成為傳染源;注入池塘新水時,因水源被工廠污水、農藥等污染,烏鱧中毒而大批死亡等等。由于管理人員在某些生產環節上工作沒有做好,而導致水質惡化。 (4)疏忽水溫變化,魚體抗病力下降 在魚池注水管理中,春、秋季灌淺水,夏、冬季灌滿水。若盛夏池水過淺,水溫過高,烏鱧攝食明顯下降,時間一長,魚體消瘦,抗病力下降;冬季池水過淺,特別長江以北,池水容易結冰,凍傷魚體而感染疾病;換水時溫差太大,容易產生應激反應而致死。 2.預防措施 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則,從增強魚體抗病能力著手,消滅病原,改善生態環境,控制發病率,提高成活率。魚池在放養前必須經過嚴格消毒,清除病原;選擇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的優質魚種。下池前經過嚴格消毒;合理密養,適時分養,保證規格一致;加強飼養管理,堅持“四定”,鮮動物飼料一定要新鮮,配合飼料要營養全面。數量充足,吃食調勻;改善環境,加強水質管理;保持清新的水域環境,換水時溫差不要超過4℃。加強水源監察;謹防污染有毒的水進入魚池;放養、分養、捕撈、運輸時,操作謹慎細心,防止損傷魚體;做好防病工作,以生態防病為主,配合藥物預防。發現魚病及時治療。 (二)幾種常見疾病的防治 1.赤皮病 〔病原〕病原體為螢光極毛桿菌。 [癥狀] 魚體體表局部出血、魚鱗脫落,特別是腹部兩側,有蛀鰭觀象,魚體行動緩慢,病魚常漂浮于水面,體弱無力。常常繼發水霉;直至死亡。 [預防方法] 用生石灰徹底清塘。在分養、捕撈、運輸等生產活動過程中,操作要謹慎;避免傷害魚體。 [治療方法〕 (1)用萬消靈0.5毫克/升或其他含氯消毒劑消毒,如三氯異氰尿酸。二氯異氰尿酸鈉、二氧化氯等。 (2)口服魚服康、魚血康,每100千克魚重用藥250克或根據說明書使用,拌入飼料投喂,連服3~5天。 2.水霉病 [癥狀〕發生在烏鱧生長的各個階段;特別是在魚種越冬階段更容易發生,感染后的早期不易觀察到,當水溫回升到18℃左右大量暴發;早期無明顯癥狀(潛伏期),隨著病原體在體內的蔓延,體表出現點狀小血斑,食欲減退,魚體逐漸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現灰白色區域;魚體表失去光澤。離群獨游,有時停滯在水面、水草叢中、食臺旁,相繼長出絮狀的菌絲體,肌肉變成濁白色,組織壞死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 (l)放養前每667平方米用100~150千克(水深1米)生石灰徹底清塘,排除底部淤泥。 (2)網箱培育魚種時,定期清除殘餌,沖洗網箱,清除附生藻類,增加網箱內外水體交換。全池培育時,避免冬季伏泥冬眠期捕撈。成魚池越冬期定期消毒,15~20天1次。用生石灰使池水成20~25毫克/升,或用福爾馬林使池水成20~30毫克/升濃度。 (3)發病期間用福爾馬林30毫克/升濃度或用30~5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全池潑灑,均有較佳的療效。在使用福爾馬林時,由于對浮游生物具有較強的殺滅作用,所以使用藥物時要及時增氧。 (4)魚種分養、捕撈、運輸后,要用3%~5%的食鹽水或在食鹽中加入等量的小蘇打浸泡魚種10~20分鐘再放養。 3.出血性敗血癥 〔癥狀]病魚的鰭條基部、下頜至肛門的腹部發紅,特別是胸鰭基部和靠近鰓蓋后緣的體壁兩側有垂直魚體側線的出血條紋。個別病例尚有眼眶充血和肌肉充血現象,嚴重時腹部腫脹,肝臟有淤血,腸道中空充血,體腔內具有無色腹水。病魚鱗片松散,容易脫落。此病亦有急性變化,從發現充血癥狀之后,經過3~4天出現大批暴死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放養密度高,投餌過量,殘餌沒有及時清除。網箱養殖期間網孔被堵,水中有機物腐敗污染水質,導致病原菌大量孽生,毒性增強;感染率提高而致病。 該病常暴發在每年的6~9月,特別是7月中旬~8月下旬的高溫季節;此病可以發生在烏鱧養殖的各個階段。 [防治方法] 成魚在冬捕之后,清淤排污,徹底清塘,全面消毒;選用新鮮無病的餌料魚投喂,投飼前用3%~5%的食鹽溶液浸泡30~60分鐘消毒,然后用清水漂洗后投喂;每隔15~20天,每667平方米用25~30千克的生石灰消毒1次或采用含氯消毒劑消毒。 〔治療方法〕用福爾馬林全池潑灑,使水成20~30毫克/升濃度,或用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5毫克/升濃度,4~6天后重復1次。口服魚復康2號或魚血散、魚血康泰均可,用量按說明書使用。用法:可將藥粉拌入漿糊中,待漿糊冷卻后,再與鮮動物餌料拌勻、晾干后投喂。具有良好的療效。 4.腐皮病 [癥狀〕病原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一種亞種。癥狀似家魚的打印病、爛尾病等,發病部位不定,病灶紅腫、潰瘍、化膿。部位不定,多發生在尾部、身體兩側、口腔、頭的后額等,發病1周后逐步死亡,傳染率高,死亡率高。在水泥池中養殖常有發生,是魚種、成魚養殖階段的主要疾病,發病季節主要在越冬后,往往繼發水霉病,平時在梅雨季節和9~10月為高峰期。 〔防治方法〕投喂鮮動物飼料或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經常注入適量的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水泥池要勤換水排污。定期消毒預防,可采用氯制劑或福爾馬林20~40毫克/升濃度,氯制劑按各種不同品種的使用濃度進行,全池潑灑;然后按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0.1~0.2克的濃度在食場四周掛袋;口服土霉素,每千克飼料2克,連喂5~6天。 5.紅線蟲病 [癥狀〕病原體為藤本嗜子宮線蟲。雌蟲寄生在烏鱧的背鰭、臂鰭和尾鰭的鰭條之間。雄蟲害生在魚鰾、腎內。發病季節在3月中旬去5月中旬,4月最多,夏季以后不再發現有成蟲。發病率高,一般可達90%左右,感染強度大,影響商品魚價值,從而造成不少經濟損失。 [防治方法]以生石灰清塘殺死幼蟲。用3%一5%的食鹽溶液或萬分之一的晶體敵百蟲(90%)溶液浸泡病魚。 6.碘泡蟲病 〔癥狀〕在幼魚、成魚中均有發現,嚴重的發生在成魚體內;病魚有在水面打轉現象,體色發黑無光澤,腹部腫脹。解剖時有淡黃色腹水,幼魚腎臟中有少量的泡囊,白色或淡黃色,圓形或橢圓形;在成魚腎臟的前腎至后腎全部長滿孢囊,成了孢囊群,腎臟成了直徑為2厘米左右的圓柱體,腎臟被搗毀,而導致腹水積聚,直至死亡。感染率在90%以上,流行于5~8月。 〔防治方法]此病只能預防,治療尚無良藥,初期可以控制,重者無法治療。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殺滅底層淤泥中的孢子;最好施石灰后的第二天用鐵耙將底泥翻一遍;病魚、死魚收集起來,燒毀或深埋遠離池塘處,深埋時灑上生石灰或漂白粉;5~9月,每隔半個月用0.3~0.5毫克/升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作水質消毒;魚種用1毫克/升晶體敵百蟲藥浴3~10分鐘,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7.魚鲺病 〔癥狀]該病較常見。魚鲺寄生后,魚鲺的口刺激魚體;分泌毒素,造成魚體極度不安,產生狂游、竄跳現象。體表黏液增加,容易并發腐皮病、水霉病,對魚種危害較大,嚴重時可引起大量死亡。5~9月較為多見。 [防治方法〕用90%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5毫克/升濃度,最好在下午4~5時使用;效果較好;用滅蟲靈B型全池潑灑,使池水呈0.5毫克/升濃度,效果亦好。
重慶省大渡口區花海專業種植新項目產地批發價格(江蘇樂淘種業有限公司產地廠家直銷)公司熱線:15052760736    
以上信息由徐佩自行發布
聯系我時,請說是在“金農網”看到的,謝謝
聯系地市:江蘇樂淘種業有限公司
客服信箱:info#jinnong.cn(請把#換成@) 入網咨詢電話:0451-88001128 88001138 晚間入網咨詢:15546315188(17:00-20:00)
版權所有 2002 - 2018 金農網 保留所有權利
金農網客服QQ: 服務投訴:
本站中文域名:金農網.com 金農網.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