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種菇是充分利用稻草、麥草、玉米稈和冬季光熱資源,在水稻收獲后對閑置的冬水田排干來種植蘑菇,其栽培設施簡單、成本低、病蟲害少,種植蘑菇后的菌渣,就地處理,又成為稻田的有機農家肥,既減少了農村的面源污染,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條增收的好門路。
菌種選擇
目前栽培上主要使用的是蘑菇2796品種。其菌絲體:5℃~32℃,最宜16℃~25℃,33℃為致死溫度。子實體:4℃~32℃,最宜 10℃~18℃,25℃為致死溫度,低于8℃生長緩慢,但質量好。蘑菇菌絲體在PH6~8都可生產,最適宜在PH6.8~7.2,予實體形成最佳 PH6.7~6.9。
培養料:60%~65%只需要堆好料即能滿足需要,噴水時不論何時都不應將水流于表面;泥土:20%~23%(即以捏得扁,不沾手為宜)以出菇期偏濕,反之偏干為好。空氣相對濕度,非出菇期任其自然,出菇期就控制在85%~95%。蘑菇適宜無光或弱散射光,切忌強光和直射陽光。無論是引種還是自己留種,一定要選擇正宗、健壯、適齡、無雜菌感染的菌種。
培養料的配比
(以一畝計算)
稻、麥草(麥草及玉米稈占2成為好)為主要原料,牛糞、家畜糞(曬、整細)1000~1500斤,油枯400~600斤,復合肥400斤,尿素50斤,磷肥200斤,鉀肥50斤,石膏400斤,石灰400斤及少量微量元素。
堆料及發酵
時間安排: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為宜。前期堆料,以麥草為主,后期多以稻草為主,稻、麥草混合用效果更好。
建堆發酵:目的是合糞草料充分發酵后,能達到蘑菇菌絲正常生長的營養要求。
堆形及規格:按每分面積用料計算,應建堆寬7尺,高5尺、長6尺為用料夠數,長度可隨面積用料增加按比例加長、但寬、高不變。
建堆方法:根據面積用料確定椎長后(最好用灰畫框),開始鋪第一層草料,厚5~6寸,潑適量糞水,撒一層石灰、發酵粉,按此方法以此類推,足層增加糞水用量,下層少潑,一般為8~10層,堆起后堆面成瓦背形,第二天早上觀察堆面冒水蒸氣霧為水份正常。
翻堆:目的是促使培養料上、下、內外發酵均勻一致。1、翻堆間隔時間一般為麥草4、5、4、3天,谷草為4、4、3、2天。2、方法:從料的側面將面上的生糞草料勾在一邊,把里邊的熟料用來鋪底和壘邊,然后再把生料填在中間,根據料干濕補充水分,分層加完應施的油枯、牛踏肥、尿素、復合肥、過鈣;只有石灰、發酵粉需在建堆、翻一次,二次分三批用完。3、翻堆要求:翻第一次堆長可適當縮短,高度不變,翻第二次高度降低,堆長增加;第三次翻堆可根據料的腐熟程度加大或縮小堆形。4、標準的培養料、腐熟度應達到90%,料呈棕褐色或咖啡色,并有較濃的草香甜味,水份以手捏見濕不見水(60%)為宜, PH值7.5~8.0為宜。
選地搭棚
排干稻田水,整地作廂: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2廂式,廂寬1.5米,溝寬 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泥土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料。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 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梁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后,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播種、鋪料和覆土
將堆制好的培養料,以各處均勻抓一大把放于小篩內,先用點菌種作“小實驗”,撒于料面蓋好報紙,24小時后能見到菌絲萌發,即可大膽播種,否則應查明原因處理后再播種。
堆制好的培養料標準:料呈棕褐色,無嗅味并具有特香味,草有韌性,腐熟而不腐爛,PH7.5~8,無雜菌,水份,用手緊握料,指縫見水而不滴為好。如過濕進行涼曬,過干則用1%~2%的石灰液調節。
將料注意堆放于應播種的廂面,不下雨不蓋薄膜,下雨必須蓋薄膜。料擔進廂之后,每天翻一次,待徹底排出氨氣味,才能播種。播種時,草料應做到草料下干、上濕。
播種:應選擇陰天下午進行。先將菌種的棉塞去掉,用高錳酸鉀液消毒,用消毒巾把瓶身全部消毒,然后把瓶破碎,用豬棕毛刷刷凈玻璃碎片,用手捏散菌種。然后,放于消毒盆內。再按計劃用種均勻撒播于料面,隨播并隨即進行覆土。對一時來不及覆土的,應覆蓋一層用石灰水處理過的稻草或草扇。
覆土:土質PH7~7.5腐質性壤土較好。最大不應超過小雞蛋大。含水量20%~22%為好(用手捏得扁,不沾手為宜),厚度應2寸左右。覆土時,應做到下粗上細。
發菌及出菇管理
覆土后的管理:前10天不下雨,只蓋草不蓋膜,不可打水。10~15天內,仔細揭土檢查,當菌絲上土近一半呈放射狀時,可噴“結菇水”每平方尺0.2~0.25兩。此后,保濕通風相結合進行。若菌絲串于土表,應干燥并加強通風。
當小菇長到黃豆大小并普遍出土,即要噴一次“出菇水”。根據廂面干濕及天氣,可達每平方尺3兩水,然后停水2-3天。當菇整齊出土后,每天看菇反應及天氣變化噴水,菇多多噴一次;菇少少噴;無菇不噴。菇蓋嫩白,光潔度好,水份適宜。起鱗片,菇蓋發黃則缺水。
采收后的管理:根據市場要求采收和交售,每采一批菇后一般要間隔5~7天,再產下批菇。息潮時不宜打水,根據菌絲及小菇的長勢再噴結菇水和出菇水。隨著氣溫的降低,用水量應減少。在每出一潮菇后,應清理床面的殘留物,并將采菇后留下的孔洞用土填平,重噴水一次(相當于結菇水)。當出三潮菇后,可及時用專用肥進行追肥一次。開春后,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谷產量,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病蟲害防治:只要注意最后翻堆的消毒殺蟲工作,基本不會產生蟲害。若在出菇前發現害蟲,除可用食用菌專用殺蟲剎外,還可用磷化鋁薰蒸。方法是每平方米放藥一片,用塑料膜密封2天即可殺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