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金農網首頁 > 供應信息 > > 正文
信息類型:供應信息
信息標題:黃山純種的杜高犬一只多少錢
發布時間:2017/04/06 10:29:16
信息編碼:2916607562.shtml
金農網農業百科:
1、選地:以排水良好PH6.0-7.5的沙質土壤或壤土為宜,豌豆忌連作,2-3年輪作。 2、品種:翠綠、珍珠綠、中豌4號、中豌6號。 3、播種時間:5月30日前種植結束。 4、種植方法:播種前施足底肥,并增施磷鉀肥,一般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000-2000公斤,過磷酸酸鈣20-30公斤,鉀肥10公斤,豌豆可凈種,凈種時,2米開墑,行距4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穴播種4粒。凈種每畝用種量4-6公斤,播前精選粒大、飽滿和無病蟲害的種子,保證播后出前苗,豌豆播種后蓋細糞土3-4厘米。 5、中耕管理:齊苗后中耕二次,第一次苗高8厘米左右時,追施尿素10公斤或澆人糞尿500公斤,促進幼苗健壯生長和根系擴大,早生大分枝,增加花數和提高結莢率。第二次中耕時進行培土,護根防護,以利幼苗安全生長,中耕時視苗情結合澆水追肥一次,弱苗每畝施復合肥20-30公斤。開花結莢后每畝施尿素8公斤,和葉面噴施0.2%-0.3%的磷酸二氫鉀。生長期要注意排水,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苗腐病、輪紋病、根腐病,藥劑防治:可用百菌清、粉銹寧防治。害蟲主要有蚜蟲、斑潛蠅、煙清蟲等,防治藥劑有敵殺死、功夫、吡蟲啉等高效、低毒農藥。 6、適時采收:一般以豆莢肥大飽滿呈圓形,莢皮尚未變老,而豆仁幼嫩為采收最佳時期。采摘時要細心,以免折斷花序和莖蔓。
以上信息由錢海林自行發布!聯系我時,請說是在“金農網”看到的,謝謝!
聯系人:錢經理(男)
聯系電話:15910000850微信同號
手機號碼:15910000850
在線QQ咨詢:
聯系地址:山東
郵政編碼:272400
電子郵箱:2680875129@qq.com
信息標題:黃山純種的杜高犬一只多少錢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現在離驚蟄還有半個來月,各地正值備耕的時節。但是記者近日在山東采訪時卻看到了這樣的情況:一部分急于回城務工的農民在“搶春耕”,提前施肥澆水。這樣做對麥苗返青及正常生長有何影響?現階段麥田究竟該如何管理?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農業專家。 直擊春耕
農民急于返城“搶”施肥“忙”澆地,麥田還未返青卻結冰
山東省武城縣魯權屯魏莊的春季氣候偏冷,當下當地的河流仍然處于冰凍狀態。 2月11日,當記者路過這個村莊時,卻發現一位中年男子在為自己的麥田灌溉。麥地里已經撒了一層尿素,正在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澆地。而就在這塊麥田旁邊的農田里,可以看到很厚的冰,顯然是剛澆過水不久。于是,記者和澆地的農民聊了起來,這位正在澆地的中年男子告訴記者,他是當地的一位農民,家里有4畝自留地,今年的天氣偏冷,雖然現在還不是澆返青水的時候,但是由于急著回城打工,只能提前給麥田澆水了。為了解土壤化凍深度,他在麥苗行間挖土試探,發現解凍的土層只有兩三厘米厚,再往下仍然是凍土,顯然,此時離麥苗返青還有一段時日。
華北麥區進城打工的農民人數眾多,如果這些急于外出務工的農民都提前為小麥澆水施肥,這是否對冬小麥的生長發育不利,從而影響小麥產量呢?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曹一平教授等專家。
專家提醒
盲目管理不利于增產 應適時應季加強管理
農業部種植業司在《2012年冬小麥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中提到,去年冬小麥播種播期集中,規范化播種技術落實較好,播種質量較高,土壤墑情適宜,小麥出苗整齊,苗全苗勻,苗情是近幾年來較好的一年。可以說,目前的苗情已經為夏糧豐收奠定了基礎,促進夏糧增產的關鍵工作在于要抓好后期管理。
專家認為,對小麥進行早管或晚管要根據地情和苗青來看。通常情況下,冬小麥水肥管理的原則也是不到迫不得已不澆返青水,尤其不早澆返青水,那會直接導致發苗晚。除非個別地塊干土層已經很厚,如10多公分,為了控制跑墑,可以在白天化凍時,采取噴灌或澆跑馬水的辦法。即使麥田干土層較厚需要澆水的話,也要根據苗情來看,如果年前是旺苗的話,就不需要早管理;如果年前是弱苗且干旱的話,才需適當早澆水。而且撒尿素后大水漫灌的方法更是不合理的,會造成尿素的揮發損失和水分的浪費,還可能傷害麥苗。
就魏莊的具體氣候條件來看,曹一平教授認為,當前氣溫很不穩定,寒流不斷、土層地表以下還是凍層,在這種情況下澆水,水分很難下滲到底層,不能起到返青水的作用。預計要等到2月底,小麥才會逐步進入返青期。另外,此時澆水會起到一個負面的作用,即降低地溫。曹一平告訴記者:“土壤的溫度和通氣條件對返青十分重要,此時澆水不僅降低了地溫,還會影響土壤的通氣條件,這樣做的結果是會延遲返青期的到來。”她認為,由于目前麥苗還沒有萌動,所以此時澆水對麥苗的損害不是很大,但她也表示,如果農民都盲目地進行田間管理,那必定會不利于糧食增產。
根據《2012年冬小麥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意見》,對年前畝莖數達80萬以上的旺長苗麥田,春季肥水管理應以控為主。一是返青期鎮壓,這是控制旺苗生長,使其轉化為壯苗的最有效措施,今年麥田旺苗面積大,一定要抓好返青期鎮壓。二是起身期噴施壯豐安等調節劑,縮短基部節間,防止后期倒伏。三是根據群體大小進行旺苗的肥水管理。無脫肥現象的旺苗麥田,應早春鎮壓蹲苗,避免過多春季分蘗發生,在拔節期施肥澆水,畝施尿素10-15公斤;對于有脫肥現象的麥田,如果群體不大,早春畝總莖數在80萬以下,在起身初期追肥澆水;如群體偏大,在起身中期追肥澆水,一般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根據各地的苗情不同,也要采取靈活的水肥管理措施。
傳媒觀點
種田已成務工農民“副業”,培育職業農民迫在眉睫
今年,我國糧食增產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有些客觀條件一時間難有改觀,因此除了繼續加大基礎水利建設外,一號文件重點提出農業科技和農業管理在糧食增產上的作用,提高單產將是我國實現糧食九連增的重要前提。這不僅給相關職能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農民能善待自留地。但就目前來看,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難度越來越大。據資料顯示,我國外出務工農民是2.3億,而留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大約是2.79億。而且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也就是被戲稱為“三八六一九九”軍團。有調查顯示,一些地區的農民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這一現狀也直接阻礙了現代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記者了解到,農民之所以不愿意留在土地上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務工收入遠遠超過了種地所帶來的受益。據武城縣大屯供銷社生資部的曲書勇經理介紹,當地一畝地一年的純收益在1000元左右,但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工價在每人每天100元以上,技工的工價更高,每人每天的工價在200元以上,因此農民為了外出務工減少了對農田的管理,或者不按作物的正常規律進行管理。即使這樣農民也不愿放棄自留地,因為在他們看來,種地仍然是心理安全的一道保障,另外現在種地也不需要交公糧,產多產少都是自己的,自家夠吃也就可以了,種地對于外出務工農民來說已經是“副業”,有的農民顧得上就種,像武城這位農民顧得上就澆澆地施施肥,而一些農民甚至是完全靠天吃飯,收獲多少算多少。因此,針對農村這一現狀,如何提高農民的“職業性”已成為保障糧食增產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號文件中也提出要“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其中包括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文件要求: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初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通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或許會給目前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可以使農民不離鄉土即可增收;另一方面,也可為我國的糧食增產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