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鶉飼養到6-7周齡,便開始產蛋,而且第 2 一 3 個月就可達到產蛋高峰。對于進入產蛋期的母鵪鶉,要適時調群、為母鵪鶉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控制好溫濕度、光照、通風,飼養密度要適度,以下是母鵪鶉的飼養管理,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適時轉群
一般母鶉在 5 一 6 周齡時已有近 5 %的產蛋率,即應及時轉群至種鶉舍或產蛋鶉念,使其逐步適應新環境,將育成期飼糧逐漸改為種鶉或產蛋鶉飼糧,光照強度也按照產蛋鶉的需要逐步延長。籠門上方掛種籠編號。
二、飼養環境控制
要提高母鶉的產蛋性能,應根據鵪鶉的生理特點,給予適宜的生活環境條件(即溫度、濕度、通風、光照以及飼養密度)和科學的飼養管理。
1、溫度
溫度是否適宜,會影響到鵪鶉的產蛋性能。飼養產蛋鵪鶉,室溫應保持 18 一 25 ℃ ,切忌劇冷或酷熱。飼養室的溫度低于 15 ℃ 或高于 30 ℃ ,產蛋率都會下降。因此,冬天要做好保暖,夏天則宜降溫,以使冬暖夏涼。
2、濕度
鵪鶉是一種喜干怕濕的禽類,要使母鶉正常生長和產蛋,就應保持鵪鶉舍干燥、清潔,室內的相對濕度以 50 %一 55 %為宜。
3、通風
通風是鵪鶉生活條件之一。如果室內長期通風不良,鵪鶉身上散發的異味和糞便中有機物分解所產生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排除困難,致使鵪鶉易患疾病。因此,室內要有通風裝置,以便及時排除空內的異味和氨氣等有害氣體,同時通風又可調節溫度和濕度。
4、光照
適宜的光照能提高鵪鶉的產蛋量,對產蛋母鶉,一般每天要有 14 小時的光照,產蛋旺季,要增加到 16 小時,后期可延長至 17 小時。光照的強度,以每平方米用燈泡 4 瓦左右為宜。
5、密度
產蛋鵪鶉的飼養密度,既不可過大,也不應太小。過大,不但會影響產蛋,而且容易發生啄肛、啄羽,甚至誘發疾病密度太小,房舍利用率低,飼養成本加大。在籠養情況下,每平方米面積飼養 20 一 30 只為好。
三、飼養方式、方法
飼養方式一般都是籠養,料型為干粉料、濕拌料、顆粒料均可,每天喂 4 一 5 次,產蛋旺季,夜間加喂一次,每次飼喂要定時、定量、少喂勤添,喂料時,可按飼料量的 1 %一 2 %加人砂粒飼喂,或將砂粒放在食槽內,讓鵪鶉自由采食。
四、日常管理
每天打掃 2 次,清糞 1 一 2 次,食槽、水槽每天清洗 1 次,門口設消毒池,鶉舍與環境定期用1%燒堿溶液或 3 %來蘇兒消毒。要供給足夠的清潔飲水。要及時撿蛋,一般上午11 時一次,下午 4 時一次,傍晚 8 時一次。母鶉產蛋后,半小時左右,放人公鶉交配一次,隔 3 一 4 天再配一次。每次交配完后,要及時取走公鶉。
五、防止應激
要保持飼養環境的相對穩定,更要保持安定,以期高產穩產,降低種鶉的傷殘率與死淘率,降低鶉蛋的破損率。高溫季節要防暑降溫,除加強通風外,可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 C 和某些電解質,以保持食欲,穩定產蛋率與受精率,改善蛋殼品質。寒冷季節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防止產蛋急劇下降或輸卵管外翻。當環境出現明顯變化時,可添加“速補”,對預防應激效果很好。
六、強制換羽
對優秀的種母鶉或產蛋鶉群,由于育種、制種或生產的需要,在產蛋率低的時候,可以實行強制換羽技術,以克服自然換羽時間長、速度慢、產蛋期不集中等弊病。
常用的人工強制換羽法,主要用饑餓法。停止喂飼料和飲水達 4 一 7 天(夏季應適度飲水),制造黑暗環境,在突然改變其生活條件的情況下使鶉群迅速停產。接著大量脫落羽毛,再逐步加料,逐步恢復光照,達到開產整齊。從停產到開產僅需 2 0天時間。只要管理得好,換羽期間的死亡率不是很高,此時要做好防病工作,并加強觀察與護理。
七、提高鵪鶉產蛋率的方法
首先要飼養當年的鵪鶉,注意選則體壯無病、食欲強的個體。鵪鶉的壽命一般為 2 年,孵化出的母鶉35-45天開始產蛋,產蛋 8 一 10 個月后,其產蛋量下降。因此,飼養一年以上的母鶉,經育肥后出售。
其次,母鶉開始產蛋后,食欲旺盛,必須供足優質飼料。粗蛋白質一般應占飼料的28 % 左右.鵪鶉一年產蛋 300 枚以上,大量消耗鈣、磷,應注意日糧種鈣、磷的補充供給,因此,應飼喂配合飼料,盡量少喂或不喂谷粒整料,一般配合飼料為:玉米 48 %、餅類 33 %、淡魚粉 6 %、干草粉 5 %、貝殼粉 5 %、骨粉 3 %、多種維生素添加劑 0 . 3 %。
第三、產蛋母鶉對溫度、濕度有一定的要求,如環境溫度低于巧 ℃ ,產蛋量明顯下降甚至停止產蛋,適宜的舍溫應保持在 18 ℃ 以上、 25 ℃ 以下,過高過低要及時調節。適宜的舍內濕度要控制在 50 %一 60 %之間。并要保持供足清潔飲水和切碎的青綠多汁飼料。
第四、光照對母鶉產蛋量有很大影響,鵪鶉喜紅色光。每天 24 小時內要有 15 一 16 小時的光照,光照不足用電燈光補充紅光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