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層結構直接關系到作物的高產穩產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玉米秸稈還田被大力推廣,還田地塊多以旋耕為主,以耙代耕。大部分農民接受這一操作方便的耕作方式的同時卻忽略了一些問題:這種方法耕作后的土壤,土壤耕層逐漸變淺、土壤板結嚴重,而且在較淺的熟土層下形成10厘米左右堅硬的犁地層。這樣造成的土壤肥力不足,對作物的生長和抗旱能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當前在河北、安徽等冬麥種植區正推廣深松耕和播后鎮壓技術,各地出現了將深松耕、播種、復土、鎮壓一次完成的聯合作業機械。
深松耕提高土壤物理性質
深松耕技術被定位于“少耕”和“保護性耕作”范疇,是在生產周期內合理減少耕作次數或間隔減少耕作面積的方法,如實行年間輪耕等。我國北方當前的少耕類型有:翻后直接耕種,免去中耕;用深松代替翻耕;以旋耕代替翻耕;間隔帶狀耕作和連年耙地、旋耕、壟作等。
我國在松土耕作法方面也出現了如采用鑿形犁或其他松土器平切松土,然后播種。帶狀耕作法則把耕翻局限于行內,行間不耕地,殘茬留在行間等。這種深松耕技術的特點是作業后耕層土壤不亂,動土量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深扎根。
近年來,不少地區由于長期實行滅茬旋耕,造成耕層較淺,并在20厘米左右形成一個較硬的犁底層,犁底層的存在使小麥和夏玉米等農作物只能在淺層空間生長根系發育受限,對水分養分的吸收不利。耕地土壤質量的下降已成為制約許多麥區爭取持續高產的主要障礙因素。而深松整地作業,既可打破犁底層,也可改善耕層土壤的物理性狀,使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墑能力提高,有利于小麥生產的高產和節水。
深松耕需與深施肥相結合
現有的深松耕技術沒有強調與深施肥技術相配合,實際上現有的深松耕機械也尚不能完美實現大量底肥深施的現實問題。
眾所周知,農田培肥的主要途經有三條:其一,增施有機和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農田的供肥性能;其二,合理耕作,包括深耕改善土壤松緊狀況,提高土壤蓄水和通氣性能,促進微生物活動加速土壤有機物礦化分解。提高有效養分供應;其三,合理排灌,消除污染等。
而當前的深松耕機械包括旋耕機和鑿形鏟都難以園滿完成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的底肥深施要求。一是因為機械設計的動力不足,帶不動;二是因為不同機型都屬于非翻動式犁,它難以將大量有機肥或切碎的秸稈,翻到土壤下面去,只能做到在淺耕層內摻混,造成播后麥種處在混有大量有機肥或碎秸稈的耕層內。這些粗料要消耗其中的大量水分、氮素形成與麥苗爭水爭氮以及使土層形成許多的空洞而跑墑,不僅播后出苗條件差,達不到苗全苗壯,還可能導致來年春旱期間麥苗的弱小和死亡問題。針對當前秸稈還田中存在著混入的土層淺、整地質量差的問題,農民的應對辦法是加大播量,有些地區甚至已經把小麥播量增加到了每畝30公斤。
所以說從培肥上講,當前的深松耕還不理想,尚欠完美。
耕地施肥建議
專家在走基層調查回來后,特別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深松耕要與深施肥結合,這樣的耕地和施肥才給力。
其次,與現有深松耕配合的小麥播種時,施肥的定位不是全層性底肥而是介于種肥和基肥之間。要注意化肥用量要適當,尤其氮肥用量不可一次性施入,建議化學氮肥最高施一半,或者施全程氮的三分之一。如果氮肥施多了,集中分布于不深的根層內不僅易燒苗還可能造成浪費。不要將這次施肥的數量與作用定位于全根層基肥的要求上。在養分種類的比例上要以磷肥為主。肥料品種可采用磷二銨或過磷酸鈣加尿素,或過磷酸鈣加硫酸銨、碳酸氫銨或氯化銨。特別要提醒的是,一半或大半的氮肥要用在年后返青-拔節期再施用。如果采用三元復合肥,最好不要選高氮型復合肥,它們容易造成氮磷比例不協調,使冬前苗旺根不壯,不符合小麥冬前生長的需求,不利于越冬和來年返青。
再其次,呼吁農業部和各級政府加強對基層農技的推廣和農機補貼管理的方法創新及補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