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金農(nóng)網(wǎng)首頁 > > > 正文
信息類型:
信息標題:蛇米種子一般什么價格我知道
發(fā)布時間:2017/05/12 12:53:57
信息編碼:5357855292.shtml
金農(nóng)網(wǎng)農(nóng)業(yè)百科:
一、 播前準備 1.選用優(yōu)良品種:選用豐產(chǎn)性、抗逆性好的優(yōu)良品種,高肥水地塊宜選用煙2415、濟麥22、煙農(nóng)24等品種,中低肥水地塊宜選用魯麥21等品種;播前每100公斤種子用200-300克的多菌靈或15%的粉銹寧拌種防治小麥病害。 2.選擇地塊:選擇地勢平坦、耕性良好、排灌配套、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塊。 3.灌足底墑水:要求灌勻灌透、不沖不漏、每畝灌量不少于80-100立方米。 4.施足基肥:按照測土配方結果,以降低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底肥每畝施優(yōu)質有機肥1000-2000公斤、尿素10公斤、三料磷肥20-30公斤或磷酸二銨15-20公斤、鉀肥5-10公斤翻地前均勻撒于地面,結合翻地施入。 5.播前整地:灌底墑水后,適耕狀態(tài)耕后耙耱,做到地邊整齊、土地平整、土地松碎、上虛下實、田間清潔、墑度適合。 二、播種 1.適期播種:由于近幾年冬前(9-11月)氣溫有提高趨勢,播種時間可根據(jù)當?shù)貧庀箢A報確定。適期播種是培育壯苗的關鍵,冬小麥自播種到越冬前有50 -60天生長時間大于零度積溫在500-600度;當?shù)仄骄鶜鉁亟抵?5-17度,易形成壯苗,有利于安全越冬,小麥生長適中,易獲得高產(chǎn)。一般適宜播期為10月5日-10日。 2.抓好播種質量:采用15厘米等行距條播,要求做到播行端直、下籽均勻、深淺一致(4-5厘米)、覆土良好、鎮(zhèn)壓確實。同時帶肥下種,種肥以每畝5公斤左右的氮磷復合肥為宜。畝播種量10-15公斤,早播易少,晚播可以適當增加播量。每推遲一天,增加0.5斤播量,確保全苗不斷壟。 三、田間管理 (一)冬前管理 1.查苗補種:播后10天左右,出苗率低的地塊,應立即以小水輕灌,促進齊苗。 2.適時冬灌。及時灌好越冬水,冬灌時間以平均氣溫降到4-5度,日消夜凍時澆越冬水為宜(一般在11月初前后),一般畝灌水60-80立方米。 (二)翌年管理 1.及時春耙。冬麥返青后適墑及時春耙。耙地深度3-5厘米,鹽堿地連續(xù)耙地2-3次,耙地時間3月初為宜。 2.水肥管理。冬小麥返青后灌第一水,同時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一水7-10天后澆第二水。后期抽穗,揚花,灌漿三個時期保證供水,冬麥灌漿時避免灌水后大風天氣造成倒伏。冬麥后期如有缺肥表現(xiàn),結合抽穗,揚花期的澆水,每畝追施尿素7-10公斤。 3.化學除草。在小麥起身拔節(jié)期(4月中旬前后),用二甲四氯300克-400克/畝或苯磺隆15克-20克/畝兌水25-30公斤噴霧,要求噴濕,噴透,及時滅除田間闊葉雜草。 4.合理化控。對麥苗生長偏旺的田塊,在拔節(jié)初期使用40%矮壯素150克-200克/畝結合化學除草混合噴霧,控制小麥旺長促根系生長,防倒伏抗病,增分蘗,增粒重,增產(chǎn)量。 5.預防干熱風。在揚花灌漿期,每畝噴施50公斤濃度為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00克磷酸二氫鉀兌水50公斤),應早晚噴施。 6.病蟲害防治。拔節(jié)后期及灌漿期根據(jù)麥田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7.適時收獲。最佳收獲期是蠟熟末期。機械收獲要一條龍作業(yè),保證質量。無漏割,無破碎,脫粒凈,損失率不超過5%。 8.小麥收獲前,提前7天要做好夏播玉米播前灌水工作,收獲后及時清理麥田,準備好播種機械,種子和殺土壤害蟲拌種劑,為夏播做好準備。
以上信息由范道青自行發(fā)布!聯(lián)系我時,請說是在“金農(nóng)網(wǎng)”看到的,謝謝!
聯(lián)系人:張小姐(百度力薦誠信商家)(女)
聯(lián)系電話:0527-83533616
手機號碼:15151132222
在線QQ咨詢:
聯(lián)系地址:江蘇宿遷龍廟鎮(zhèn)向陽路24號
郵政編碼:223642
電子郵箱:594459879@qq.com
信息標題:蛇米種子一般什么價格我知道
黑木耳屬擔子菌亞門,異擔子菌綱,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屬。木耳營養(yǎng)豐富,口味獨特,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在八十年代前,人工栽培以段木栽培為主,80年代末期代料栽培黑木耳試驗成功,不論產(chǎn)量上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90年代中期又發(fā)展到畦床立袋出耳的模式。2003-2004年平泉縣食用菌研究會經(jīng)多方考察,確立了“全日光露地畦床立袋出耳”的新模式,黑木耳栽培更先進一步。此模式具有“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2004年該縣一種植戶,生產(chǎn)近400平方米的黑木耳,獲純利14400余元。因此在廣大北方農(nóng)村因時因地大力發(fā)展黑木耳,是廣大農(nóng)戶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一、黑木耳的生活條件
(一)營養(yǎng)
黑木耳是一種木腐菌,以鋸末、玉米芯為主要原料,以鋸末、玉米芯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為主要的營養(yǎng)源,并輔一定量的麥麩、谷糠、石膏等,以提高木耳的質量和產(chǎn)量。
(二)溫度
黑木耳是耐寒怕熱的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6℃-36℃,最適溫度是22℃-28℃,在-40℃的低溫條件下不會死亡,而超過36℃對菌絲生長不利。子實體階段的最適溫度為18℃-22℃。22℃以上耳片生長快,耳片薄,色澤淡;溫度低,耳片生長慢,肉厚,色黑,所以春耳、秋耳較伏耳好,北方生產(chǎn)的比南方生產(chǎn)的質量好。
(三)水分與濕度
黑木耳是喜濕性菌類,子實體的吸水能力特強。培養(yǎng)基的含水量為55%-65%。子實體生長的空氣相對濕度以90%-95%為宜。黑木耳子實體能在較短暫的降雨或人工噴水時吸收大量的水分。在較干燥的條件下,子實體短暫干縮,待吸水后仍能繼續(xù)生長。故在生產(chǎn)時要干濕交替,晴雨相間,符合黑木耳的生活習性。
(四)空氣
黑木耳屬好氣性真菌,不論在發(fā)菌階段還是在出耳階段,都應保持空氣的新鮮,給以較充足的氧氣。
(五)光照
菌絲階段一般不需光線,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能正常的生長,但光線過強,易造成過早地形成原基。子實體階段,需要大量的散射光線。在空氣黑暗的條件下,不能形成子實體,光照不足易引起色澤淡等發(fā)育不正常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六)酸堿度
菌絲在pH值為4-7時均能正常生長,但以pH值5-6.5較為適宜。
二、黑木耳栽培季節(jié)的確定
黑木耳的栽培分為春栽和秋栽二種,春栽的于2月份生產(chǎn)栽培袋,4月中、下旬即可下地催耳,7月上、中旬出耳結束。秋栽的5月中、下旬生產(chǎn)菌袋,8月上、中旬即可下地催芽,11月上旬出耳結束(正常的發(fā)菌期為45-50天,養(yǎng)菌期為5-7天,催芽期7-10天,采耳期為45-60天)。
三、黑木耳生產(chǎn)的培養(yǎng)基配方
(一)、雜木屑80%、麥麩19%、石膏1%,石灰0.5%,黑木耳助長劑5g,含水量為55%-60%。
(二)、硬雜木屑77.5%、麥麩10%、稻糠10%,黃豆粉2%,糖1%,石膏1%,石灰0.5%,黑木耳助長劑5g,含水量為5%-60%。
四、生產(chǎn)工藝
(一) 生產(chǎn)前的準備
1、出菇場地的選擇:全日光生產(chǎn)黑木耳,場地要求較嚴格,以前生產(chǎn)過食用菌的場地不能用,有污染源、垃圾場地也不能用,并要遠離雞舍、畜舍,以遠離村莊的耕地最理想。
2、據(jù)配方和生產(chǎn)規(guī)模備料:
選擇新鮮的柞木、樺木、楊柳木為主的新鮮雜木屑,無霉爛變質的玉米芯(粉碎要細),當年的新麩皮或谷糠入料,其它的如石灰、石膏等應嚴格質量。
3、搭建通風良好,冷取暖,熱降溫,環(huán)境衛(wèi)生,遠離污染源且水、電方便的發(fā)菌室。
4、到有實力的合法單位購進菌種及其它生產(chǎn)資料如塑料袋等。
5、接種室:要求能封閉,能通風,既可在接種箱中進行,也可在接種帳中進行。
(二)生產(chǎn)。
1、裝袋、滅菌、接種
(1)拌料裝袋:先將配方中的鋸末、麥麩、石膏、石灰等混勻,把黑木耳助長劑溶解在水中再加入料內,攪拌均勻,拌好后堆悶15-20分鐘裝袋。
將袋套進裝袋機出口裝到離袋口8cm左右拉出壓實,用線扎緊再反折、捆牢。
(2)常壓滅菌:滅菌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菌袋的污染和出菇時間,故要十分注意,袋內溫度達90℃時,要排放冷氣,達到100℃后記錄時間保持24小時,鍋內要加熱水,防止“大頭、小尾、中間松”的燒法。滅菌后待袋溫降止70℃左右時直接搬入接種室冷卻。在出鍋的過程中注意檢查袋,如發(fā)現(xiàn)破袋要及時貼好。
(3)接種:接種前應將菌種先放接種箱內,消毒去掉菌膜,挖掉老化菌皮,再用75%的酒精消毒,然后將消毒好的薄膜罩住瓶口,用皮圈扎緊以備用。
接種室墻、門、窗應無塵土,地上鋪紙或薄膜,待料溫降至20℃以下時,將菌種及接種設備、器具(用75%酒精消毒)搬入接種室,用消毒靈每立方米8克,熏1.6-2小時,如藥味太濃可開單門放風15分鐘左右,若用甲醛,每立方米15毫升,高錳酸鉀10克,混合熏2小時,通風30分鐘左右。
接種必須按著無菌操作規(guī)程進行,工作人員衣著清潔,進入接種室操作,應少說話和少走動,雙手用75%酒精消毒,器具過火焰消毒,每組10人分工配合,兩遞袋,兩人剪膠紙,三人打菌穴,三人拿接種器接種,(如果量小可三人一組),接種要迅速準確,一面接五六處即可,菌種接好后,立即用膠紙貼住,疊成四袋井字架,高不超10層。
(4)發(fā)菌管理:發(fā)菌階段,室溫要保持22℃-25℃,室內空氣新鮮,通風良好,遇高溫超過28℃時,及時通風換氣,當菌圈達5厘米時開始倒袋并倒出污染袋。
2、作畦:
按要求選好地塊,整平,除去雜草,進行作畦,床高5cm寬90cm長度不限,形似磚場的架臺,每平方可擺放20袋左右。
3、開口:
將發(fā)好菌5—7天的菌袋,去掉棉塞和套環(huán),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表面消毒,開V形口,每袋開口10(小)-20(大)個,集中催芽。
4、催芽:
開口后集中催芽,床面用石灰、多菌靈等進行床面的消毒處理,采用大袋生產(chǎn),可從中間一割兩段。袋與袋間留30cm的距離,以利出芽及通風換氣,隨擺袋隨用新草簾蓋袋。避免在陽光下爆曬出耳,開口后7日內防雨水,春季出耳的要在下午4點打開簾子,讓菌袋接受陽光的熱量與光線的刺激,促進耳基的形成,夜晚不用蓋,早上8點前于地面澆一次水后,將草簾子蓋上,每天如此,至耳芽出齊即可分床(大概需7-10天)。
5、 分床:
當耳芽出齊后,進行分床。分床前須在地面鋪設一層地膜,輕拿輕放,直立擺放,每平方米擺放20袋。
6、澆水:
生產(chǎn)黑木耳澆水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采用清澈無污染的河水或井水。pH呈中性,采用專用噴水設施進行噴水,噴水時間合理的安排,適合的澆水方法為:早3點-7點,下午3點-晚上7點。
7、適時采收:
當耳片背長出白色的孢子,達到八成熟時要及時的采收。若耳片伸手或向上卷,影響質量和產(chǎn)量。采收方法可用刀片在耳基處割下,不要帶鋸末,保持耳片的清潔。也可用手握住耳片貼根基處擰下。
8、晾曬:
晾曬時要耳片在上,耳基在下,呈大朵狀的要在晾曬時將耳片撕開成單片狀。晾曬時要用網(wǎng)狀物,上下通氣為好,搭架子用紗窗,中途不可翻動,一次性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