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層積處理:如將種子和沙分層堆積,上蓋禾草或落葉,就叫做層積處理,這種貯藏在低溫環境下(5度左右)進行并兼有催芽目的時,就叫做低溫層積處理或低溫層積催芽。此法在生產上用途較廣,操作簡便,而且是比較安全的一種方法。
具體方法是:在晚秋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背風向陽處挖坑,坑深在地下水位以上,凍層以下,寬在1-1.5米,坑長視種子數量而定。在坑底放石子、石礫等有利于排水物,約10-20厘米厚,或鋪一層石子,上面加些粗沙,再鋪3-4厘米的濕沙。坑中每隔1-1.5米插一束草把,以便通氣。在層積以前要進行種子消毒,然后將種子與濕沙混合,放入坑內,種子和沙體積比為1:3-5,或一層種子一層沙子交錯層積。每層厚度約5厘米左右。沙子濕度以手握成團,不出水,松手觸之即散開為宜,種子堆到離地面10- 20厘米時停止。上覆5厘米河沙和10-20厘米厚的秸桿等。四周挖好排水溝。層積期間要定期檢查溫度、濕度及通氣狀況,并及時調節。如果種子催芽強度未達到要求時,在播種前1-2周(視種子情況而定),取出種子,轉移到溫暖處(一般15-25度)再催芽,待種子達到催芽強度時(1/3露白為止)。低溫沙藏層積處理必須滿足四個基本條件:較好的通風條件;0-5度的低溫(取決于樹種);適當的濕度(不要太潮);一定的時間,各樹種時間很不一致,短的只要一周,長的需要3-4個月的時間。變溫層積處理變溫層積處理是用高溫與低溫交替進行催芽的方法。即先用高溫(15-25度)后用低溫(0-5度),必要時再用高溫進行短時間的催芽。例如紅松、山楂、黃櫨等種子;只有低溫需要時間較久,而用變溫層積處理催芽效果好,需時短。變溫層積的溫度和時間因樹種而異,一般高溫時間短,低溫時間長。浸種處理由于一些種子具有硬種皮、蠟質層不能吸水膨脹或休眠期長等原因,自然條件下,發芽持續的時間很長。對于大多數種子來說,硬種子經水浸泡后會膨脹,水可以幫助種子打破休眠狀態,軟化種皮和刺激發芽。
常用的方法有:溫水浸種,適用于種皮不太硬,含水量不高的樹種,如桑、懸鈴木、泡桐及一些豆科種子等,對種皮稍后一些的種子,如油松、側柏、臭椿等,用40-50度的溫水浸泡更好。熱水浸種,對于種皮堅硬的種子,如刺槐、皂莢等用70度以上的熱水浸種;對于種皮較厚的種子,如元寶楓、楓楊、苦楝、君遷子(軟棗)、紫穗槐等用60度左右熱水浸種。溫水浸種 熱水浸種將相當于種子5-10體積的清水煮開 將相當于種子5-10體積的清水煮開后挪出放置3-5分鐘,直到溫度降至30-50度將種子放入熱水中(77-95度)又很快取出將種子浸入并緩慢攪拌至水涼 放如4-5倍的涼水中降溫將種子繼續浸泡12小時,每隔12小時換水一次將種子繼續浸泡12-24小時浸泡1-3天,種子膨脹后,晾干取出將已膨脹的種子取出余下種子重復以上過程,直至大多數種子膨脹為止但是千萬注意不要煮種子,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催芽處理浸種后要進行催芽,催芽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生豆芽法"。將濕潤種子放入無釉的泥盆中,用濕潤的紗布覆蓋,放在溫暖出催芽,每天用溫水滔洗種子2-3次,直到催芽程度達到要求。種子量少時可用此法。一種是混沙層積催芽,把浸水后的種子,混以三倍濕沙(濕度為其飽和含水量的60%),然后覆草簾保濕,再將混合物放在溫處催芽。水分不足時要噴水。混沙催芽的堆積不能太高并要注意定期檢查。發芽快的樹種約經2-3天(如刺槐),發芽慢的經7-10天(如苦楝)。當裂嘴露白的種子數達到30% 時即可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