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肉鵝養殖數量最多的國家,肉鵝以食草為主,具有投資少、成本低、生長期短、抗病力強、易于飼養等特點,受到養殖戶的青睞。由于肉鵝的自然繁殖能力低,許多養殖戶一直為沒有足夠的規模,打不開銷路而發愁。而肉鵝在國內外的市場份額也不斷提升,去年我國肉鵝的需求量在10億只以上,而存欄量僅為4億多只。因此,發展肉鵝養殖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由于肉鵝繁殖能力低,造成養殖戶得不到足夠的收益回報,那么怎樣養肉鵝才能提高繁殖能力呢?
科學選種應該注意啥
在選種問題上首先應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消費區域要求的鵝種不一樣,如江蘇、浙江就喜歡白羽的鵝種,但廣東、廣西及香港就偏愛灰羽的鵝種,不同鵝種消費價格方面差異非常大,因此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市場的消費特點來選擇鵝種。
第二是雜交方式,當地如果喜歡灰羽鵝,可以采集灰羽鵝的雜交組合來進行繁殖;如果喜歡白羽鵝,可以采取白羽鵝進行雜交繁殖。
肉鵝要提高養殖效益必須在選擇雛鵝、后備鵝及成年鵝時掌握一定的標準,這樣有利于提高鵝群生產性能。
最好選擇2~4年齡母鵝產蛋孵出雛鵝,要求體質健壯,體重頭大,行動活潑,眼睛靈活有神,軀體長而寬,腹部柔軟有彈性,絨毛細長致密。出殼過早或過遲,體重太輕,大肚臍,眼睛無神,行走不穩的雛鵝不要選。另外,要求種鵝免疫注射過小鵝瘟疫苗。
留作種用的后備鵝,公鵝要求體型大,體質強健,肥度適中,頭部中等,兩眼有神,喙甲短粗,頸粗而稍長,叫聲洪亮,胸深且寬,背寬腹平,腳趾粗壯,蹼間寬闊;母鵝要求體型長而圓,發育良好,頭部適中,眼睛靈活,頸項細長,前軀淺窄,后軀深寬,臀部寬大,雙腳結實,蹼間距寬闊。
什么時候出欄好
俗話說:“由它吃,由它拉,六十天,正好殺。”說的就是肉鵝出欄時間。一般來說,肉鵝的生長發育分為3個階段。自出殼至20日齡時的體重是初生體重的10倍,但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和抗病力較差。這段時間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提高成活率,提高雛鵝品質。20~40日齡稱中雛,也有的稱童鵝或青年鵝。雖然體重較大,但胸肌不厚,屠宰率低,可食部分少。40~60日齡稱成鵝,人們通過飼養手段,限制其身體發育,促進體內大量蓄積脂肪,以增加體重。此時,鵝膘肥肉嫩,味道鮮美,屠宰率高,可食部分比重大,70日齡以后,鵝就開始第一次小換羽,膘度大減,體重降低,屠宰率也較低。
實踐證明,不論什么品種的鵝,20~60日齡生長發育比較快,絕對增重高,以后隨著飼養日齡的增加而下降,因而耗料與成本卻要增加,可見,肉鵝養至60日齡出售經濟效益最高。
飼料是影響鵝體增重速度和飼養期長短的關鍵因素,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在21~40日齡增重速度比較快的期間,抓好肉鵝的體格培育,不能忽視適當補充精飼料。每天都要有一定的外出放牧、放水時間,拉伸骨架、增強體質。骨架大的鵝,育肥效果好,載肉多。
在41~60日齡期間重點抓育肥,飼料以玉米、薯類為主,最好將飼料煮成半熟。根據個體大小,將強、弱鵝分開飼養,每天飼喂4~6次,其中夜間加喂1次。要喂給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稻谷、糠麩、玉米等精料,鵝吃完精料后,再喂少許青飼料,有利于消化。同時供給充足飲水,幫助消化代謝。將鵝養于安靜而較暗的環境中,并限制其活動,以促進體內脂肪的沉積。一旦發現鵝后腹下垂,前胸豐滿,羽毛光亮貼身,體驅呈矩形,皮下脂肪增厚并有板栗大小既結實又有彈性的脂肪團時,即可停止育肥,出欄上市出售。
經60天快速育肥,大型鵝體重可達5.5~6公斤,中小型鵝可達3~4公斤,可食部分占胴體重量的60%以上。
肉鵝快速育肥支三招
肉鵝喂養單一的青草是不行的,單一的青草養鵝效率很低,鵝長速很慢,要使肉鵝生長發育比較好,多長肉,一方面采用放牧方式采食青草,另一方面須補充精飼料,滿足肉鵝生長發育時的營養需要。
填鵝一般用來生產鵝肥肝,在一些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食用鵝肥肝是一種飲食文化,大概有五六百年歷史。生產肥肝一般讓動物常食大量的精飼料,特別是高能量玉米。因為玉米含糖量高,所以國內在生產鵝肥肝時一般都填飼玉米。
不做種用的中鵝或肉用仔鵝,上市前經15~20天的短期育肥后,膘肥肉嫩,胸肌豐滿,味道鮮美,屠宰率高,效益顯著。可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農戶的飼養條件,采用以下方式快速育肥肉鵝。
放牧育肥。一般結合農時進行,即在稻麥收割前50~60天開始養雛鵝,當長至50~60日齡時,適逢收割時節,收割后的空閑地里遺留下來的谷粒、麥粒和草籽最宜牧鵝。為提高放牧育肥效果,應盡量減少肉鵝的運動量,可搭臨時鵝棚,鵝群放牧到哪里,就在哪里留宿,這樣既可減少來回跑路的時間,增加覓食時間,又能減少能量消耗,促進育肥。放牧育肥要選好路線,不但要有豐富的食料來源,放牧沿線還應有水體清潔的河流。約經10~15天的放牧,即可育肥出欄,這種育肥方法成本最低。
上棚育肥。用竹料或木料搭成竹木棚架,架底離地面約60~70厘米,棚架四周圍上竹條,食槽和水槽掛于欄外,肉鵝在兩竹條間伸出頭采食和飲水。為了限制肉鵝的活動,可將棚架隔成若干個小欄,每欄以10平方米為宜,每平方米4只。育肥期間以稻谷、碎米、紅薯、玉米及米糠等高能量飼料為主,日喂3~4次,每次喂食后可給少量青料。
圈養育肥。用竹片或秸稈圍成小欄,每欄5~6只,欄的大小不超過所有鵝所占面積的2倍,高為60厘米,肉鵝可在欄內站立,但不能昂頭鳴叫,經常鳴叫不利于育肥。飼槽和飲水器放在欄外,肉鵝可伸出頭來吃食和飲水,白天喂3次,晚上喂1次,所喂飼料以玉米、糠麩、豆餅及稻谷等為主。為增進鵝的食欲,在育肥期應有適當的水浴和日光浴,隔日讓肉鵝下池塘水浴一次,每次約10~20分鐘。
強制育肥。強制育肥俗稱填飼育肥,采用玉米、麥麩、碎米、細糠和豆餅等飼料,加水混合,做成長約5厘米的填條,人工填入鵝食道中,強制其吞下。開始每天填3次,每次填喂3~4條,以后增加到每天填飼5次,每次填喂5~6條,經20天左右即可增重1倍以上。
鵝毛怎樣才能賣出好價錢
生產羽絨制品需要大量的鵝毛,怎樣讓肉鵝養殖戶的鵝毛賣上一個好價錢,使效益最大化,活鵝拔毛與活鵝拔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活鵝拔毛與活拔鵝毛是同一概念不同說法,是根據禽類自然換羽和羽毛再生能力的生物學特性,利用人工技術拔取活鵝羽絨的一種技術,符合鵝的生理特征和科學養殖規范。活拔羽絨改變了過去那種宰殺后才拔1次毛的習慣,且燙退絨因水的溫度高,將部分絨脂破壞,降低了絨的彈性,蓬松度、含雜量也比手提絨高。采用人工活拔羽絨,不僅增加羽絨產量,而且還增加羽絨質量,生產效益也大大提高。活拔毛,是羽絨生產上的一大改革,通過活鵝拔毛技術拔下的鵝毛干燥、雜質少,含量高。一只4公斤重的大白鵝一年可拔毛6~8次,每次100克左右,年產毛1公斤左右,純收入40元以上。一般來說,肉鵝在孵化出60天左右就可以開始拔毛,以后每隔35天,最多40天拔一次毛。用蛋鵝來拔毛,會降低產蛋量。但是,當產蛋期即將過去,產蛋量明顯下降,準備淘汰的鵝可以用來采毛。一般一只鵝可以連續拔三年毛,以后就將其淘汰。
鵝肝的妙用
鵝肝為鴨科動物鵝的肝臟,肝臟是動物體內儲存養料和解毒的重要器官,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營養保健功能,是最理想的補血佳品之一。鵝肝因法式西餐而變得異常名貴,其豐富的營養和特殊功效,成為補血養生的最佳食物。鵝肥肝更被譽為“世界食品之王”,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營養食品之一。
鵝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膽固醇及鐵、鋅、銅、鉀、磷、鈉等礦物質,有補血養目之功效。鵝肥肝是在活鵝體內培育的脂肪肝,這種脂肪肝質地細嫩、風味鮮美,被歐美人士尊為世界三大美味之首,即鵝肥肝、松茸蘑及鱘魚籽。鵝肥肝脂肪含量達60%,絕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富含銅、三酰甘油、卵磷脂、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可增加體內的酶活性,調解鈣、磷代謝,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一般人皆可食用,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患者忌食,每次20~30克。
鵝肝屬高膽固醇食品,膽固醇代謝失調是膽結石形成的原因之一,應少吃高膽固醇食品。過多食用鵝肝,會增加動脈硬化和罹患冠心病的危險性。肝臟中某些毒素和維生素A的含量較高,如果一次食用過量,會引起急性維生素A中毒。肝臟類食品膽固醇含量高,但對眼睛有好處。有淤血、腫塊或寄生蟲的鵝肝絕對不能吃。食用前必須徹底用水反復浸泡3~4小時,消除毒素。加熱要充分,不可吃半生的、帶血的鵝肝。
據專家證實,一般鵝肝中只含脂肪2%~3%,而鵝肥肝脂肪含量可高達60%左右,但鵝肥肝以不飽和脂肪為主,易為人體所吸收利用,且食后不會發胖,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而且其隱含人體生命不可缺少的卵磷脂比正常鵝肝高出許多。鵝肥肝還富含油脂甘味的“谷氨酸”,故加熱時有一股特別誘人的香味,此種香味難以言表,只有身在其中才可知其美妙所在,且在加熱至35℃時,其脂肪即開始融化,也是接近人體體溫的溫度,故有入口即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