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尼魚是用奧利亞羅非魚與尼羅羅非魚進行雜交而獲得的雜交良種,其雄性率高,生長速度快,群體產量高,且抗病能力強。但由于它是熱帶魚類,對水溫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越冬前后期,如果水溫、水質及投喂等相關條件差,極易誘發各種病害,甚至會造成大批量死亡的危險。現將其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簡述如下:
一、水霉病
1.病因
發生在20℃以下的低水溫季節。奧尼魚進入越冬期時,因魚體的損傷、鱗片脫落,導致水霉菌入侵,在受傷及病灶處迅速繁殖,長出許多棉毛狀的水霉菌絲。病魚焦躁不安,游動緩慢,食欲減退,魚體消瘦終至死亡。
2.防治方法
(1)越冬池要嚴格消毒后才能放養奧尼魚,以殺滅病原體;(2)水溫應保持在20℃以上,做好保溫、升溫工作;(3)在捕撈搬運和放養時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使水霉菌難以侵入,同時注意放養密度要合理;(4)奧尼魚入池前可用濃度為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鐘~15分鐘,進行魚體消毒,并促進魚體傷口愈合;(5)發生水霉病時,可用0.4克/升食鹽與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或浸洗病魚。
二、小瓜蟲病
1.病因
流行于初冬和春末,水溫為15℃~25℃時,因小瓜蟲寄生或侵入魚體而致。肉眼可見病魚體表、鰓部有許多小白點即小瓜蟲,此病流行廣、危害大,密養情況下尤為嚴重。從奧尼魚苗到成魚都易患此病。病魚游動遲緩,浮于水面,有時集群繞池游動,魚體消瘦。
2.防治方法
(1)放養前必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以殺滅病原;(2)合理掌握放養密度,放養時進行魚體消毒,防止小瓜蟲傳播;(3)放養后,發病時采用 1ppm~2ppm的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效果甚佳;(4)也可用90%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5)不可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因其對小瓜蟲無效,且還會加重病情。
三、斜管蟲病
1.病因
流行于初冬或春季,因斜管蟲寄生于魚鰓及皮膚上而致病。病灶處呈蒼白色,病魚消瘦發黑,呼吸困難,漂游水面。此病危害極大,能在3天~5天使奧尼魚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1)用濃度為4%的食鹽水或用0.8ppm硫酸銅浸浴病魚半小時;(2)用0.7ppm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按5∶2全池潑灑;或用0.7ppm硫酸銅全池潑灑;(3)保持水溫在20℃以上,以減少患病。
四、車輪蟲病
1.病因
是奧尼魚的常見病,流行于初春、初夏和越冬期,因車輪蟲寄生于皮膚、鰭和鰓等與水接觸的組織表面。病魚體色發黑,攝食不良,體質瘦弱,游動緩慢。有時可見體表微發白或瘀血,鰓黏液分泌多,表皮組織增生,鰓絲腫脹,呼吸困難,最終窒息而亡。
2.防治方法
(1)定期檢查,掌握病情,及時治療;(2)用0.7ppm的硫酸銅與硫酸亞鐵按5∶2合劑全池潑灑,情況嚴重的可連用2次~3次。
五、指環蟲病
1.病因
多發于夏、秋季及越冬期,流行普遍。指環蟲以錨鉤和邊緣小鉤鉤住鰓絲不斷運動,造成鰓組織損傷。病魚鰓部多黏液,鰓絲腫脹,體色發黑,不攝食。此病往往與車輪蟲病并發,嚴重時可使大批奧尼魚死亡。
2.防治方法
用0.3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2天。
六、細菌性赤皮病
1.病因
主要發生于越冬期,熒光極毛桿菌入侵魚體,病灶周圍鱗片松動,充血發炎,體表潰爛,主要在背鰭兩側、鰓蓋中部色素消退。
2.防治方法
(1)捕撈、運輸中小心操作,以防機械性損傷;(2)發病前宜用食鹽或漂白粉浸洗消毒;(3)發病時以每立方米水體用含氯量30%的漂白粉1克全池潑灑。
七、非寄生性疾病
1.病因
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長期投喂低蛋白、高脂肪、高糖類和缺少維生素的餌料,造成奧尼魚脂肪大量貯積,破壞肝功能,導致正常生理代謝失調;二是投喂變質或霉菌感染的飼料,造成魚體肝臟與腎臟脂肪變性;三是養殖密度過大,換水不足或久不換水,使池中亞硝酸濃度上升,導致魚體抗病力降低乃至中毒,被細菌感染致病。
2.防治方法
(1)改進餌料配方,增加維生素含量高的餌料;(2)餌料宜選用新鮮的全價配合飼料,并存放于干燥、通風場所,避免受潮霉變;(3)魚池常換新鮮水,防止過量投餌或過密養殖;(4)發病時可用土霉素,按每50公斤飼料中加入土霉素50克連續投喂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