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管理目標:使哺乳仔豬獲得最高的成活率和最大的斷奶重。哺乳期成活率達95%以上,仔豬3周齡斷奶平均體重6.0公斤以上,4周齡斷奶平均體重7.0公斤以上。
目前存在的問題:哺乳仔豬成活率低,腹瀉較嚴重,斷奶窩重不夠,究其原因主要與營養和管理有關,其中飼養管理不當是根本性的原因。
根據仔豬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生長特點,進行精心養育,是快速育仔的基礎工作。哺乳仔豬的培育階段可大致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出生后至7日齡,這個階段的培育著種抓好仔豬的成活;第二階段為7—斷奶日齡,此階段的培育關鍵在于以抓好奶膘為中心,訓練仔豬早吃料。
具體操作管理要點:
1、照顧好分娩,做好接生,防止仔豬被壓死、凍死或因難產而死在腹中,降低仔豬死亡率;哺乳仔豬死亡原因分析見表1。
2、仔豬出生后2小時內保證吃上初乳,盡早獲得免疫力,必要時采用人工輔助措施進行仔豬固定乳頭。
3、仔豬吃過初乳后適當過哺寄養調整,盡量使仔豬數與母豬的有效乳頭數相等,防止未使用的乳頭萎縮,從而影響下一胎的泌乳性能。寄養時,仔豬間日齡相差不超過3天,把大的仔豬寄出去,寄出時用寄母的奶汁擦抹待寄仔豬的全身。
4、新生仔豬要在24小時內稱重、打耳號、剪牙、斷尾。斷臍以留下3cm為宜,斷端5%碘酊消毒;有必要打耳號時,盡量避開血管處,缺口處要5%碘酊消毒;剪牙鉗5%碘酊消毒后齊牙根處剪掉上下兩側犬齒,弱仔不剪牙;斷尾時,尾根部留下3cm處剪斷、5%碘酊消毒。
5、仔豬出生后3天內每頭注射100-200毫克鐵劑,預防貧血;對生長較快的仔豬,在斷奶前應考慮第二次注射;仔豬出生3天內和斷奶時,分別給每頭仔豬注射0.1%亞硒酸鈉溶液0.5-1.0毫升,防止仔豬出現僵豬和斷奶后患水腫病、白肌病,同時也能提高仔豬對疾病的抵抗力;如果豬場呼吸道病嚴重時,鼻腔噴霧卡那霉素加以預防。無乳母豬采用催乳中藥拌料或口服。同時口服抗生素如慶大霉素2ml 等,以預防下痢。
6、3~7日齡小公豬去勢,去勢時要徹底,切口不宜太大,術后5%碘酊消毒。
7、控制好產房溫度,產房要保持干燥,產欄內只要有小豬,便不能用水沖洗。同時要保暖防壓。仔豬的適宜溫度:1-3日齡為30-32℃,4-10日齡為28-30℃,11-30日齡為26-28℃。一般采用紅外線燈進行保溫,防壓措施主要是保持母豬安靜,設護仔欄或護仔箱。
8、補料、補水:出生后5~7日齡開始誘食補料、補水,方法是在干燥清潔的木板上撒少許乳豬顆粒料(例如宏展XX等),讓其強制吃料3-4天,當仔豬開始采食乳豬料時,便可采用料槽。保持料槽清潔,飼料新鮮。勤添少添,晚間要補添一次料。每天喂料次數為5~6次,防止飼料浪費。
9、仔豬平均21~25日齡斷奶,一次性斷奶,不換圈,不換料。
斷奶前后連喂3天開食補鹽以防應激。
表1 哺乳仔豬死亡原因構成分析表
死因
|
比例(%)
|
死因
|
比例(%)
|
壓死
|
44.8
|
下痢
|
3.8
|
弱死
|
23.6
|
關節炎
|
1.7
|
餓死
|
10.6
|
濕疹
|
1.2
|
畸型
|
3.8
|
流感
|
0.7
|
咬死
|
1.1
|
其它
|
5.7
|
外翻腿
|
3.0
|
|
|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仔豬壓死、弱死、餓死的占整個死亡豬只的79%,死亡原因的根本是管理的疏忽和不當所造成的,因此加強出生后的飼養管理,提高飼養員的責任心,實行照顧分娩,是降低哺乳仔豬死亡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