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成活率是衡量、反映種豬場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對實行自繁自養模式的規模化豬場顯得尤為重要,甚至關系到豬場的成敗。為此,筆者總結了自己的生產實踐經驗,就環境、技術、管理等多方面進行了綜合改進,提出了提高仔豬成活率技術的新舉措。
一、確立產房、仔培舍新模式,創造仔豬理想的生存環境
根據全場生產母豬數量和均衡生產原則,計算出每周母豬生產頭數,確定產房、保育舍大小,以實現小范圍全進全出,每舍以10~16張產床為宜。排糞溝由舍外明溝改為舍內“管道式”暗溝,避免排糞溝成為冬季賊風“進口”,防止賊風侵襲仔豬;利用“陡坡式”理念建設產房、保育舍,即加大產床、仔培床下地面坡度,以2米落差30~40厘米為宜,而且地面盡量做到光滑,以使床下不存尿、水,降低舍內濕度;產床與上豬過道間留20厘米間隙,以便于人工清糞,盡量減少水沖次數;保證床底離地面40厘米以上,可有效避免地面濕氣上升直接危害仔豬。新理念設計的產房不僅實現了全進全出,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幾率,而且有效降低了舍內高濕度造成的仔豬下痢,減少了仔豬拉稀的發病率。仔豬斷奶成活率平均達92%以上,比對照組提高15個百分點,每頭母豬年可多提供商品豬4頭以上。
二、成功實施早期斷奶
早期斷奶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母豬的有效利用率,是提高瘦肉型種豬繁殖率的重要環節。具體操作如下:
1.產后必須保證每頭仔豬在2小時內全部吃上初乳。
2.根據仔豬強弱大小、生產先后順序固定乳頭,使弱前強后,保證窩發育均勻。
3.保證7天內調教認料。將乳豬料拌成稀糊狀,抹其嘴上,強化其嗅覺、感覺,一般情況下3~5天即可認料,7天即可自行采食。
4.用高檔乳豬料,保證營養充足,減少應激。
5.做好保健。即在3、7、21天進行三針保健,適時補鐵、補硒、補水,并定期消毒、搞好防疫,減少疾病。
6.控制好溫度,絕對避免溫度忽高忽低,使仔豬處于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第一至三天32℃,第四天30℃,第五至七天28℃,第二至四周25℃,第五至六周20℃。
7.原圈飼養減少應激。即斷奶后將母豬趕離,一周后仔豬方可轉圈。
8.母豬產后清宮。首先注射2支縮宮素,促使惡露盡快排出,然后向子宮灌注青鏈霉素生理鹽水,以進一步清除子宮惡露并防止繼發感染,降低子宮炎發病率。
以上八條綜合措施保證仔豬斷奶由35天提前到21天,每頭母豬由年提供斷奶仔豬14頭上升為18頭,提高母豬生產力28.6%。
不同的飼養模式窩斷奶仔豬數量對比表
三、程序防疫,預防為主
一是制定嚴格的防疫程序。為做到有的放矢,應該依托動物疫病控制中心進行疫病檢測,然后按各場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疫程序,并嚴格按程序操作,不允許出現任何偏差;二是根據不同的季節、體質、生產方向等適時進行調整,做到因豬而宜;三是購進國家許可的生物制品,確保疫苗質量;四是定期投藥預防,防止繼發感染;五是搞好消毒,切斷傳播途徑;六是及時了解國內及周邊地區疫情動態,做到心中有數,防患于未然。七是對死尸、糞尿等進行無害化處理,減少交叉感染。堅決杜絕發生流行傳染病,尤其是易造成仔豬死亡的疾病,如仔豬腹瀉、豬瘟、呼吸道疾病等,從而保證仔豬保持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四、推行“四化”模式,實現精心管理
養豬業有句行話“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管理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應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1.推行“四化”管理模式,即“工廠化、標準化、科學化、人性化”。在講究科學化的同時更應講究人性化,以充分調動各崗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能動性,按勞取酬。“四化”可使工作人員年平均勞動報酬提高10%以上,而豬場整體效益則提高25%以上。
2.嚴格按科學程序飼喂,實現“優質、優待、優報”。即好的品種只有按照科學的飼喂程序,實行科學的飼喂方法,才能發揮其最大潛能,給人以最大的回報。在生產中不僅要堅決杜絕劣質原料、違禁假冒藥品、疫苗采購使用,又要根據豬只不同體重、年齡、生產方向和用途實行分段、分標準的“營養配餐”,以“質和量 ”兩方面滿足其生理需要。堅決杜絕因食用劣質、變質飼料而影響種豬生產性能事件,決不能發生因使用“假冒偽禁”藥品延誤防疫、治療事件,確保豬場健康、有序的良性發展。再者注重養殖環境控制。首先將凈道、污道分開,同時及時處理糞便,做到當日糞便不在場內停留過夜,防止重復污染、交叉感染。
3.處理好冬季保溫與通風關系,既要保證舍內有合適的溫度,又要保證不能因遮擋過嚴而使氨氣濃度過大,誘發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細菌性疾病。因此,在豬舍頂部要安裝換氣管、通風帽,換氣管要求3米一個且開口方向要避開當地冬季主風向,既要使氨氣順利排放,又不會使冷空氣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