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春之后牛價跌了點兒,但是幼崽兒的收購價卻翻了一倍,成本翻番,零售價卻降了,生意不好做喲。”4月19日,在三臺縣安寧鄉肉牛飼養場內,記者見到了賴成大。
今年51歲的賴成大,是三臺縣劉營鎮土地村六組人,參過軍、打過工,還搞過燃氣門市鋪。2014年,返鄉投資270多萬元,建起了年出欄肉牛600余頭的規模化養殖場,成為了當地有名的返鄉創業者。
昔日的他:
不爭饅頭爭口氣發誓要飛出山坳坳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賴成大高中畢業后參軍入伍。復員后,他又外出打工、經商。如今雖然年歲已大,可他卻依然有一股不服老、不服輸的勁頭兒。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為了能在創業過程中給當地群眾留下一個“還能干事”的印象,他染黑了滿頭白發。“這樣顯得年輕點兒。”賴成大笑著說。說起自己不服老、不服輸的勁頭兒,賴成大嘆了口氣:“還是因為家里以前太窮,被村里人看不起。”
賴成大全家有八口人,他排行老二,是家里的頂梁柱。由于生活拮據,一大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甚至于下雨天踩著稀泥巴路過人家院壩,都會被嘲笑一番。也因此,自幼賴成大就有了“一定要出人頭地”的夢想。
為此,他可以承受所有的苦與累:在成都打工期間,起早貪黑騎著摩托送貨接貨;在綿陽打工期間,代理的燃氣產品滯銷,每天往返市郊數十公里只為拓寬銷路……“2009年之前,基本都是帶著一家老小四處漂泊。”賴成大回憶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點點積累、一點點磨煉,賴成大從打工者漸漸轉變成品牌代理商,腰包里也有了錢。如今,他分別在老家土地村、綿陽經開區,以及三臺縣等地,修建商業房產,面積超1000平方米,資產超百萬元,實現了自己當初的夢想。
“人老了,總感覺有了房子才有家,有了家才有歸屬感。”賴成大說。
如今的他:
返鄉創業養肉牛面對困難仍有信心
從普通農家出身一路摸爬滾打,賴成大有了一定的收獲。可這時,他卻不顧家人極力反對,決定返鄉創業。
2014年10月1日,他來到三臺縣安寧鄉建起了肉牛養殖場。“當時設想得簡直太美好了。”賴成大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按照他最初預想,一頭牛崽兒,3000元;算上人工、飼料、水電等飼養成本,一頭牛最多10元/天,15個月就能出欄,每天長2斤肉,每斤牛肉最低能賣15元,每頭牛能純賺6000元。
然而當他拿出100多萬元修建養殖場時才發現,資金根本不夠,平整土地、修建圈舍等已經花光,剩下的水電、道路等還沒著落。同時,更大的打擊也隨之而來,2015年開春,牛崽兒成交價就翻了一番,達到6000元/頭,飼養成本也漲到14元/天,但牛肉每斤售價卻下降到了13元/斤。
“現在每頭牛賣下來,實際上還要倒貼四五百元錢。”賴成大無奈地笑著說,“現在算是親身領教了什么叫‘農業創業難’。市場變化大、風險極高,比如我,如果2013年就創業養牛,2014年就銷售,肯定賺錢了。但是現在養牛的人多了,競爭大、成本高、售價低,我自身經驗也不足,生意不好做呀。”
他坦言,理想和現實差距真不小。其中,有自身經驗不足、預判不準等因素影響,也有補貼不精準等問題。“現在最大的困難就是,對于我們這種老一代返鄉創業的人來說,一直申請不到國家補貼,比如創業補貼、養殖大戶補貼。”賴成大開玩笑地說,“至今都是自己補貼自己。”
雖然通過抵押房產銀行貸款120萬元仍未還清,但賴成大依然不服輸:“天無絕人之路,關鍵是看自己愿不愿意干,敢不敢去闖。今天牛價跌了,明天說不定就又漲回來,希望還是有的,而且很大。”